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全社会
责任部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生成日期:2017-08-09
文件编号:
主题词: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索取号:553612461/2018-02304
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0170843号系列提案第七专题办理意见
来源: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发布时间: 2017-08-09 16:44:09    浏览次数:278

 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0170843号系列提案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办,我厅负责其中第七专题的牵头办理工作。办理情况及意见建议如下:

一、办理过程

 做到三个注重

(一)注重加强组织领导。5月初承接牵头办理任务后,我厅党组和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研究办理方案,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精心部署;厅成立了提案办理工作专责小组,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三位分管厅领导任副组长,厅内相关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由厅人才办牵头,成立了提案办理工作小组,厅内相关处室、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任成员。办理工作小组认真负责、扎实办理,5月上旬制定办理工作方案, 5月中旬完成参阅材料收集并印发。工作小组积极沟通协调,先后召开了10多次厅内外办理工作协调会,审定工作方案,研究办理思路,梳理调研情况,谋划办理意见。

(二)注重深入调查研究。为确保提案办理的质量,提出针对性强、有实效的政策措施,工作小组深入开展实地调研活动,6月中旬专责小组领导杨红山副厅长、贺东副巡视员分别带领调研组,组织省直会办单位并邀请省政协提案委及提案人,赴广州、佛山、东莞等市进行实地调研、座谈。两个调研组考察了广州无线电集团、海天集团、东莞盈动高科、东莞松山湖开发区等企业和制造业聚集园区,听取了广州无线电集团、日立电梯、蒙娜丽莎陶瓷公司、东莞盈动高科、易事特集团、广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技师学院等15家企业及院校负责同志的意见建议,商讨推进我省制造业发展和加快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三)注重提出切实可行措施。调研组以问题导向进行调研,重点考察制约我省高素质制造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听取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对制造业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建议。调研发现,当前我省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高素质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短缺、制造业企业缺乏中国工匠精神、制造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积极性、制造业人才培养条件有待优化、制造业人才在安居、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方面有待加强等。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省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我厅与各会办单位反复商讨研究,认真学习借鉴了有关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梳理找出我省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内制造业发达省份和国外制造业强国的差距,分析问题原因,寻找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本专题办理意见。

二、我省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胡春华书记强调,制造业强则广东强,制造业稳则广东稳。加快制造业发展,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举措,是提升广东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我省落实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近年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一直保持在65%左右。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88万亿元,创造利润0.7万亿元;制造业从业人数达223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5.52%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珠三角制造业总量占全省80%以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并打造出七个产值超千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已经成为国内制造业大省和世界工厂。与此同时,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对制造业快速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全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制造业人才政策,加大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力度,切实做好人才管理服务,激发制造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截至2016年底全省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别达1088万人和538万人,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分别达308万人和71万人每年来粤工作的境外专家人数约13万人次,总量均居全国前列。每年技工院校为制造业提供技能人才6万人,高校为制造业提供大学毕业生5万人。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五个着力

(一)着力完善制造业人才政策。省委印发《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人才管理、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改革措施和支持政策。实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和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加快制造业人才培养。实施《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加快建立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推动我省技工教育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实施《关于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将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实施《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和工作方案,以人才升级有效引领产业升级。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一站式办法,为产业高层次人才来粤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着力推进制造业人才培养。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民营企业十百千万培训、中小企业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人才培养项目指导目录(2016)》,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966.6万元用于支持企业人才培育。组织开展170场培训,累计培训中小企业各类人才15718人次。举办各类民营企业报告会、座谈会、论坛,支持企业家定期交流经验。二是大力推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学科建设。全省52所本科高校开设了制造业专业点368个,在校生人数近14万人,初步形成5所高水平理工科建设高校在前引领、部分理工科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其余高校大力发展理工类学科专业的工作格局。三是大力推进技工教育发展。2016年底,全省技工院校156所,其中技师学院35所、高级技校46所,在校生57.1万人,约占全国1/5毕业生约14万人,就业率达98%,培养规模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首创校企双制办学模式,被马凯副总理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积极深化技工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如东莞市技师学院与德国、美国等合作开设52个智能制造专业国际班,在校生1399人;深圳市技师学院与德国客尼职教集团成立中德智造学院,在校生达2139人。

(三)着力加强制造业海外人才引进。一是请进来广泛吸引海外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高交会广州海交会等国家级交流合作平台作用,举办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和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全省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其中国家级5家,近年来共吸纳入园创新创业留学人才1.86万名,创办企业3135家,实现年产值500多亿元。二是走出去全球延揽人才。从2008年开始连续911次组团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举办招才引智推介活动40场次,引进和开展合作近3000人;设立硅谷、纽约、巴黎、伦敦等11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提供引才引智服务平台。三是以重大人才智力项目引进制造业高端人才。2009年以来实施珠江人才计划,连续组织评审引进六批16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22名领军人才,其中30%属制造业高层次人才。2016年新增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子项目海外专家来粤短期工作资助计划,以柔性引才方式资助58名急需紧缺海外专家短期来粤工作,为我省制造业发展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四是为人才来粤提供出入境便利。落实公安部16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开展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与实施《外国专家来华邀请函》新政相结合,对外国专家来粤停留时间不超过90天(含)的免办工作许可。

(四)着力创新制造业人才项目平台建设。一是实施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广东特支计划实施以来共评选出杰出人才(南粤百杰)93人,其中制造业5人。 扬帆计划实施以来,共评选出高层次人才126人,其中制造业人才30人;引进紧缺拔尖人才81人,其中制造业人才22人;培养高级技师2115人。二是大力推进博士后平台建设。全省博士后流动站147家、工作站363家、创新实践基地323家。其中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博士后工作站52家。在站博士后达3000多人,累计培养博士后1.1万人,其中制造业占40%以上。三是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4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57个,每年为技能人才开展实操培训和技能鉴定9万人次。四是大力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术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岭南产业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建设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9家,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4家,每年名师带徒培养准技能大师近300人。

(五)着力弘扬工匠精神。一是营造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成功打造技行天下高技能人才电视宣传品牌,得到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以技能圆梦为主题全方位宣传我省世界技能大赛选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二是大力表彰高技能人才表彰获得中华技能大奖4人,其中制造业企业2人;表彰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40人,南粤技术能手”216人,广东省技术能手”2696人,60%来自制造业企业。三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年平均举办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60多个职业(工种),带动技能人才720多万人次参加岗位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等活动。我省选手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夺得233铜和4个优胜奖,奖牌总数占中国代表团的一半。四是宽职业发展通道。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评价,全省近五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达858万人次,645万人次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和获证总量均居全国首位。

三、我省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虽然我省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有力推动广东成为制造业大省。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世界再工业化浪潮的新形势下,我省制造业正加快转型升级,迈向以创新为引领、质量为中心和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中高端水平,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制造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三个不足

一是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引领不足。破解我省制造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核少芯等问题,关键靠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引领。目前我省高端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与产业匹配度不高,特别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极为紧缺。我省全职院士仅36名,其中工程院院士25名,少于北京756名)上海177名)江苏97名)等省市。我省从2001年至今共评审出工程系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514名,仅占全省高层次人才的0.4%我省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约为85人,研发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仅占34.76%,低于全国45.7%的平均水平。

二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支撑不足。我省技能人才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能工巧匠极为紧缺。人力资源市场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达1.4以上,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超过2.0,月均市场技能人才缺口超过15万人次。全省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队伍中比例较低,2016年底仅为28.3%,低于上海31.1%)、江苏28.6%)的水平,与德国50%)、日本40%)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级技校、技师学院数量偏少,仅占技工院校总量的32.7%,揭阳、潮州、汕尾、云浮四市仍没有技师学院,其中汕尾市没有高级技校。

三是制造业人才地区分布均衡度不足。我省制造业人才主要聚集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人才严重缺乏90%以上的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75%以上的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2016届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为例,珠三角9市占82.18%,粤东西北12市合计仅占12.46%,流向外省5.36%。其中流向制造业的毕业生仅占17.19%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个不够

第一,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我省高等院校多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一批高水平的理工科院校和应用技术类型高等院校,造成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差异不明显、工程教育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两张皮的问题突出;调研中企业反映,部分员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仍较缺乏;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急需增设一批符合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新兴学科;2016年,我省高职院校每年生均定额拨款7000元)标准远低于浙江12440元)、江苏8000元)河南9095元)安徽10800元)等省,技工院校每年生均拨款(3700元)标准,远低于高职院校,也低于江苏6000元)、安徽5000元)等省,财政投入不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乏统筹规划,人才培训投入总体不足。

第二,制造业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不够高。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依然存在,技能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制造业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些制造业企业的熟练技师的收入水平低于管理人员,而在德国等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收入与企业中层管理者相当,一些优秀的熟练技师的收入比教授还高。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影响了人才的择业观,影响人才向制造业配置。

第三,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不够理想优良的人才环境是人才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制造企业一般分布在城市郊区、产业园区等非核心区域,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影响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到制造企业就业的意向。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房价高企导致制造企业引才难、留才难和人才流失。相比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产业环境和人才环境基础薄弱,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留才更难。此外,各地在引才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轻服务的现象,工作生活配套服务保障不足,缺乏人性化的关怀和弹性的政策举措。

四、打造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对策建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完善制造业产业链条,强化综合制造能力优势。广东制造要迈向中高端关键是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打造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针对我省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要实现人才有效供给服务制造强省建设,有赖于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要始终坚持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为统领,对标国家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制造业立省、强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以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思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让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强力助推我省实体经济振兴发展。重点围绕 “七个大力推进开展工作:

(一)大力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领航能力。一是创新企业家培养机制采取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和民营企业十百千万培训、中小企业素质提升工程,鼓励优秀后备人才到企业关键岗位上担当重任,加快培育一批企业家。省地共建民营企业家培训学院,完善企业家培训网络。提升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有计划组织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在国内知名院校开展高级研修班,培养一批具有粤商精神的企业家。有计划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出国(境)学习培训提升企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有计划组织从海外引进战略规划、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三是培育企业管理后备人才。实施领航100”青年创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打造大型制造企业后备人才梯队。实施初创企业经营者塑造提升培训计划,每年遴选500名成长潜力较好的科技型初创企业经营者参加高层次进修培训。

(二)大力推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引导应用型大学和技师学院提高供给质量一是持续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贯彻《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优化调整理工科学科专业布局,招生计划优先向理工科高校和理工类专业倾斜。借鉴德国精英大学建设经验,开展一批“双元制”教育、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试点基地建设。2020年全省理工类大学生占比提高到47%,大力培养制造业创新型人才。扩大制造业行业关联专业招生规模,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应用实践,切实提升理工科学科水平。二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出台《广东职业教育条例》,进一步优化院校空间布局,支持在全省特别是珠江西岸打造若干所以培养装备制造业人才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加快应用型大学、应用型技工院校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规模和质量。三是提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大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工程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要体现差异性。扩大制造业博士培养规模,加快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双元制”研究生教育模式,提升博士在制造业的创新作用。鼓励支持高校对接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增设一批急需的理工类学科,培养工业信息工程师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应用型工程师培养。加快技师学院发展,促进应用型技师培养。调整和改革学科专业规划,使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结构逐步合理,建立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培养体系,为广东智能制造培育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型、创业型人才四是加强以产业分布和区域发展为引导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对接珠三角国家自创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创走廊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三)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规模。一是实施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大投入,支持建设若干所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专业的高水平技师学院,到2020年高级工以上招生规模占比达到70%以上。扶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深化技工教育对外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开展境外师资培训、学生交流,引进来境外优质职教机构、教学模式和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等,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制造业技能人才。加强制造业专业建设。支持打造以培养装备制造业人才为特色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建立完善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建设制造业支柱专业。在示范院校、品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优先支持制造业相关专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培养制造业高级技师、技师为引领,借鉴德国技能人才培养经验,构建产教研深度融合、学校企业行业协同育人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对接制造业企业行业,组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和技工教育校企联盟,扶持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名师带徒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合作培养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大国工匠。四是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支持有条件的技师学院开展国际化办学,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推进技工院校创新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大力推进大国工匠精神培育提升中国工匠素养和工匠文化。一是大力宣传大国工匠精神。宣传高技能人才爱岗敬业先进典型,塑造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全社会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培育工匠文化。把工匠精神和工业精神、企业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工匠精神成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制造业企业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名师带徒活动,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发挥首席技师的标杆示范效应。三是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借鉴德国融合工业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国家战略,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四是加强技能人才正向激励努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在劳模、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中的比例,加大对一线技术能手的表彰力度。

(五)大力推进制造业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补齐高层次人才短板创新制造业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实施靶向引才,加快建设留学生和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实施精准引才,实行一人一策对填补空白、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专利发明等紧缺高端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实施柔性引才,通过海外专家来粤短期工作资助计划、《外国专家来华邀请函》等举措,特别是前往粤东西北地区开展短期人才项目交流合作,柔性引进海外人才;实施市场引才,推进粤海智桥计划,用市场化手段激励人才机构及个人物色推荐高精尖缺人才;实施以才引才,鼓励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推荐人才。二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优化提升人才引进工程,加大实施珠江、特支、扬帆人才计划力度,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和战略科学家,特别是制造业的顶尖人才。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制造业人才引进培养创造更有利环境。三是加大制造业博士后培养力度。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扩大培养规模支持博士后创新创业;提高博士后资助标准,加大博士后经费投入;实施海外青年人才引进(博士后资助)项目,招揽一批国际一流的博士后青年拔尖人才。四是加大粤东西北地区制造业引才力度。加大智力扶贫力度,通过人才智力“二次引进”等方式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推动制造业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注重向粤东西北地区开展短期人才项目交流合作倾斜,优化实施扬帆计划,加快为欠发达地区引才。五是充分发挥现有制造业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利用高层次人才服务智库资源,开展高层次人才地市行活动,提供智库支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大人才市场格局,推进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建设急需紧缺人才信息供求平台,优化配置全省各地紧缺制造业人才。  

(六)大力推进制造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一是不断提高制造业人才待遇。强化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收入保障,增加一线技能人才收入。加大对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提高首席技师的待遇。推动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与学历、职称互通互认、衔接连通、待遇相当。加快推进全省公办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建立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逐步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水平,高级技校、技师学院按照高职院标准实施生均拨款。二是深化制造业职称制度改革。制造业新型研发机构、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权,促进企业人才培养和使用。建立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审相衔接机制。把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增加创新能力评价内容,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专利质量和实际贡献、标准制定评价;将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条件,将业绩成果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力、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强化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获得奖项等评价指标,淡化论文要求。三是化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制造业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探索企业评价认证在行业内通行。在工程、工艺美术系列搭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相互发展通道。推动设立特级技师,高端引领技能人才梯次成长。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让更多的优秀制造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七)大力推进制造业人才服务保障,营造人才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制造业人才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人才流动就业社会保险顺畅衔接确保制造业人才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二是实施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制定《广东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办法》,通过发放货币补贴、建人才公寓等方式,解决制造业人才住房问题。有条件的城市为不同类型高端人才购房提供不同档次的购房补贴。三是为制造业人才提供快捷优质公共服务。推行人才优粤卡,为来粤工作的国内外高素质制造业行业人才在落户、出入境、永久居留、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按照国家和省内关于个税等相关规定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人才给予税收优惠。大力推广珠海、东莞、佛山等地服务制造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经验。